No.9

寂寞不是病,但長期深感寂寞,可能導致各種疾病出現,甚至早逝,就像慢性中毒一樣。

 

我就是一個人寂寞且孤獨地在陽明山上的農舍長大。雖然現在已經結了婚,也有自己的孩子與朋友,在外人看起來我並非獨居或離群寡居者,但這麼多年下來,我仍然必須對抗發自內心的寂寞感。

 

在高中住校期間,我不敢靠近班上其他的女同學,因為覺得自己不知道該說些什麼,也擔心別人會找我的麻煩,我不是熱心助人的個性,也不喜歡參與公眾的事,只有獨處最自在,所以在高中住校期間,我就發現自己非常討厭過群體生活。

 

當然隨著年紀漸長,我也透過自我學習,在心理認知方面有所突破且改變,但寂寞的感覺依然存在。

我總是一個人去上班、上課,一個人午餐。辦公室裏的同事沒有人主動邀請我,我也沒有試著融入大家。理智知道我應該嘗試去做,但我就是沒有。

 

我也接受過專業的心理諮詢,也看過不少心理方面的書籍希望能夠找到答案,甚至還去上了身心靈的課程,接觸宗教與民間信仰,但總覺得有點不耐煩。

 

我會想:『是不是因為我對不理解的人事物,總有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,所以會刻意避免去接觸他們,最終因此使得自己變得寂寞?』

還是:『人際互動上,我是否偶爾太過積極或操之過急,反而把別人嚇到了,以為我有什麼其他目的,將對方推得更遠?』

總之我就是會想很多。

 

所以希望能夠透過老師,看看我的潛意識是不是真的這麼寂寞,還是只是我的大腦在創造一種孤獨的假像?

 

沈唐心語:

 

寂寞到底是什麼?

我們都曾感受到寂寞的感覺,但對大多數人來說,這種感覺會隨我們的處境和心態而有所不同。

 

寂寞的定義就是感到社交孤立並和他人失去交流。

 

但在大多數情況下,寂寞感會隨情境而改善,例如結識新朋友或展開新戀情,但來諮詢的當事人,就如她自己所說,她已經有做專業的心理諮詢與判斷,診斷結果都是正常,但寂寞感仍然揮之不去,我在諮詢者的潛意識當中,看到了「9」的訊息,這是一種想要走一條與眾不同的人間路,因為想要看見不同的人間風景,大腦所做出的心理區隔,是一種意識所創作出來的干擾,讓自己活在虛擬的寂寞假像之中。

也就是說,當事人或許真的有落單,但沒有她所想的這麼寂寞。

 

心理學有一種現象稱為「白熊效應」:就是我請你現在不要去想白熊,請問你腦海中此刻出現了什麼?!

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在一八六三年出版的《冬記夏日印象》中寫道:「努力讓自己不去想北極熊,北極熊卻像詛咒一般,無時無刻不在腦中。」

 

簡單來說,「白熊效應」說明干擾人的念頭為什麼在侵入腦袋後就揮之不去,以及為什麼有些人特別不易擺脫負面念頭,並提及執念產生的過程。

費盡心力趕走煩人的念頭,只會強化它反撲而來的力道,存在就試著與它共處,順便欣賞一下沿途有什麼獨特的風景吧!

 

因此,當事人把寂寞的感受擴大化了,潛意識中沒有慢性寂寞中毒。

 

我懂你 I See You.

https://icucard.com/ 潛意識溝通學院 官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沈 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